“人间烟火气,最抚凡人心。”农贸市场作为人间烟火气的聚集地,也是现代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。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,老百姓对于农贸市场的消费需求,不仅在于菜的品质,也更看重购物的体验。
自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以来,线上买菜份额持续走低,不再是消费者的刚性购买渠道,充满生活气息的农贸市场再次成为消费者的首选,各个城市的农贸市场又重新变得烟火气十足。
生鲜电商近两年的大起大落,主要还是特殊时期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。对于大多数消费者而言,去农贸市场买菜才是常态,线上买菜只是特殊时期的需要。尤其是相当多的中老年人,他们是农贸市场的主要采购群体,消费习惯较为固定,在农贸市场买菜的可选择性更多,价格也多了些“讨价还价”的乐趣。逛一次农贸市场,既采购了一日三餐的餐桌刚需,又打发了日常的一些休闲时光,如此的购物体验,让他们感到充实而悠闲,乐哉悠哉!
但是,传统的农贸市场确实存在着环境脏乱差、市场乱糟糟、臭烘烘等不足,难以吸引追求品质和消费体验的年轻消费者。
所以,农贸市场需要创新变革,传统的农贸市场更要顺应时代转型升级。提升农贸市场的吸引力,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对硬件设施的改造,提升食品安全的监管和环境卫生的改变,优化消费购物环境。其次,增强对商户的统一管理,提升消费体验。再者,农贸市场可以切入智慧化,以科技化技术手段、大数据智慧平台以及完善的硬件配套,保证市场能够持续性发展,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持市场,使产品有源可溯、有据可查、有责可追、消费清晰透明、市场管理落到实处,形成全新的购物环境和颠覆传统的消费模式,顺应市场趋势,保持市场的竞争力。此外,农贸市场也要继续保持传统优势,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农产品和优质的服务,从而在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。
焕然一新的装修风格、干净整洁的市场环境、各具特色的摊位广告……这些硬件已成为提升改造后农贸市场的“标配”,真正的做到让农贸市场既具有“有趣的灵魂”烟火气,又具有多元时尚特色。
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不能一味的“复制粘贴”,要做到因地制宜“接地气”,要体现南北差异。充分调研当地市场情况,结合地方文化属性以及饮食习惯。如今,人们的消费需求不断提升,单一的“卖菜”型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,越来越多菜市场开始向小型综合体转型,完善菜篮子服务,补充社区服务功能。在基础功能上辅以各类引流互补性商业,增加智慧功能、文化底蕴,从而把农贸市场打造成一种新型的智慧型的商业空间。
《舌尖上的中国》导演陈晓卿曾说:“了解一座城市最直接的地方,就是当地的菜市场。” 农贸市场作为一个城市的对外“窗口”,是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展现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、烟火气息和人情世故,更蕴含着一座城市的人文内涵与独特魅力。在这里可以感受当地的美食、享受到货比三家的乐趣,还可以在形形色色的吆喝叫卖、寒暄招呼、讨价还价中感受人间烟火气,感受生活的灵魂所在。